"在全局谋划时轻视对手,具体执行时则需严阵以待!"
无论是敌人还是同志,无不深深折服于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智慧。
主席的战略远见在历次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,无论是井冈山时期的反围剿、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,还是抗美援朝、对印自卫反击战以及珍宝岛冲突,无不印证其非凡的军事才能。
毛主席作为党和军队的精神领袖,以其宏大的战略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著称。
通过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演变和当前国情的深入研究,并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,他凭借卓越的战略洞察力,先后四次对中国发展态势做出精准研判。截至目前,其中三项预测已被事实验证,另一项仍在持续观察中。
【一、青年毛泽东:日人诚我国劲敌】
1893年12月26日,毛泽东诞生于湖南韶山。在私塾求学期间,他接受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。当时,无论中国还是全球,都处于重大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。
1840年,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清王朝封闭的国门,这个曾自诩为"天朝上国"的封建政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
在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前的七十年间,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署了多项损害国家利益的条约,包括南京条约、瑷珲条约、天津条约、北京条约、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。
洋务运动虽使其内部状况有所改善,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局势再度恶化。
领土丧失、巨额赔偿、政局不稳、外敌入侵……
清政府的腐败程度进一步加剧,使其统治根基愈发不稳。
日本作为我们的近邻,理应与我们保持友好往来,然而其扩张野心由来已久。
在16世纪末,随着丰臣秀吉完成日本的统一大业,其战略目标转向了东亚大陆。这位军事统帅制定了先攻朝鲜、再图中国的扩张计划。然而,面对当时明朝强大的综合国力,日本军队遭遇了惨重失败,这场远征以彻底失败告终。
1868年明治维新的推行,使日本迈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。
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,该国迅速崛起,将面向中国的大陆战略确立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。
1894年甲午战争结束后,清王朝的海军力量几乎被彻底摧毁。在日本与西方列强的联合施压下,清政府被迫签署了《马关条约》,不仅需要承担天价赔偿,还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领土拱手相让。
毛泽东在少年时期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体系下的培养,直到他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。
1913年春季,年轻的毛泽东顺利通过考试,成为长沙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。次年年初,这所师范院校被合并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。
在求学期间,毛泽东凭借卓越的才华脱颖而出,展现出青年学子的蓬勃朝气与远大抱负。正如那句经典诗句所描绘的,他正值青春年少,意气风发,尽显书生豪情。
1915年5月7日,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署了"二十一条"这一不平等条约,日本企图借此全面掌控中国。
尽管最终未能如愿,这充分展现了其不懈的奉献精神。毛泽东获悉此事后,随即创作了一首四言诗。
民国七年五月七日,国耻之日,吾辈学子当以学识雪耻。
袁世凯于1916年逝世后,中国旋即陷入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。
那一年,日本政坛出现动荡。大隈重信首相推行以军事力量为后盾、采取强硬外交策略的对华政策,试图扩大在华利益。由于这一政策未能奏效,他不得不辞去首相职务。
随后,主张采取温和路线的寺内正毅组建了新一届内阁。
段祺瑞执掌的北京政府转变了以往强硬的立场,通过增加贷款的方式试图掌控中国经济命脉,进而实现对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全面主导。
张作霖获得支持,旨在整合东北势力,实现对这一区域的全面掌控。
这一转变使许多中国民众误判日本的对华政策趋向友好,导致其防范意识显著弱化。
1916年,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函中阐述了他对日本的看法。
关于大隈内阁可能更迭的传闻四起,但无论政权如何更替,日本的对华政策不会改变。经过深思熟虑,不得不承认日本始终是我国强大的竞争对手。
尽管外界传言大隈重信内阁面临不稳甚至可能倒台,但无论未来日本由哪位政客掌权组阁,其对华政策的侵略性本质始终如一。
他特别指出,中国将面临来自日本的重大挑战,并预言两国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不可避免地将爆发冲突。
在那个时候,毛泽东仅仅23岁。
1931年,"九一八事变"由日本挑起,这一重大事件揭开了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,令国际社会为之震动。
1937年,"卢沟桥事变"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正式开始。
青年毛泽东在信件中的深刻洞察已然应验,这充分彰显了他卓越的远见卓识。
【二、抗日战争是持久战】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打响。7月8日,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,号召全体民众团结一致,建立抗日统一战线,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。
张学良与杨虎城策动"西安事变"后,国共两党达成第二次合作协定,携手抗击日本侵略。
在经历了清末列强侵略和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后,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处于极度衰弱的状态。
由于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(甚至出现"反腐则党亡,不反腐则国灭"的说法),尽管部分官兵在抗战中表现英勇,但正面战场的局势依然十分危急。
1937年7月,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导致北平失守,随后8月上海地区爆发淞沪战役。同年12月,南京被攻陷,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剧发生。面对战局恶化,国民政府不得不将首都迁往重庆。
尽管国军成功挫败了日军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嚣张企图,然而正面战场的局势依然令人忧虑,甚至出现了"中国即将灭亡"的消极论调。
1938年5月,毛主席在陕北的窑洞里完成了《论持久战》这部重要著作的撰写。
通过对战争局势的深入分析,他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斗争将经历的三个战略时期,并预判这场持久战可能持续七至八年之久。
《论持久战》的发表,有力地反击了"亡国论"的消极观点,同时纠正了"速胜论"和"决战论"的错误倾向。这部著作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指明了方向,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。
毛主席在《论持久战》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阐释和系统论证,绝非主观推测。
在综合国力对比中,我国确实处于相对劣势。近代以来,遭受列强侵略与内部动荡的双重打击,使得我国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当时处于军国主义统治时期的日本,形成了明显的强弱差距。
尽管日本对中国展开了全面侵略,其国内仍面临着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。
通过对外军事扩张来转移国内危机,这种做法难以持久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自卫战争关乎民族生死存亡,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正义之战。
第三,凭借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,中国在战争中拥有显著的战略优势。相比之下,日本在开战后面临严重的人力、军事、物资和财力短缺问题。
从战略部署的角度看,日本若试图全面控制中国,其有限的人口资源难以支撑分散驻守的需求。这一观点常被以戏谑的方式提及,主要基于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基数。
坚持正义将赢得广泛支持,背离正道终将孤立无援。
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斗争是正义的,必将赢得广泛支持,而日本则完全相反。
毛主席同时强调,日军在"七七事变"后初期能够在中国境内迅速推进,关键因素在于当时中国民众缺乏组织性。他坚信,只要四亿中华儿女齐心协力,最终胜利必将属于中国。
《论持久战》一经发布,便在国统区引发了强烈反响。
宋庆龄在阅读完该书后,立即委托其密友进行英文翻译,促成其国际发行。
多位军政要人,包括蒋介石、傅作义、白崇禧和蒋经国,在认真研读后无不表示由衷钦佩。
土肥原贤二,这位侵华时期臭名昭著的间谍头目,在其书桌上特意放置了这本著作。
阅读完文件后,岗村宁次内心充满忧虑,随即着手制定应对方案,即后来广为人知的"三光政策"。
尽管该政策在实施初期收获了战术层面的成效,但战略发展轨迹仍延续了《论持久战》所预判的走向。
1939年,美国记者斯诺在阅读完《论持久战》后,将其誉为“窑洞中的预言”。
1945年,全面抗战进入第八个年头,这一预言最终应验。
历史的发展再次印证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断。
【三、用一个延安换取全国解放——李德胜】
毛主席曾化名李德胜,这一别名的诞生源于他的一次精准判断。
为纪念从延安成功撤离并最终赢得胜利,毛泽东给自己取了"李德胜"这个化名,寓意着离开就能获得胜利。
1946年夏季,国民党方面擅自废止《双十协定》,对我方解放区展开军事行动。
1947年伊始,胡宗南指挥的23万部队向延安发起攻势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,延安的战略地位极其关键。
从1935年到1947年,中国革命领袖们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奋斗了十三年。该地区不仅是红军长征后的战略基地,更被视为中国革命的精神圣地。
延安作为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地点,其撤离的决定让党内多数将士难以认同。
面对20余万敌军的强势进攻,毛泽东凭借其非凡的战略智慧,果断组建"昆仑纵队",并化名李德胜,率领部队撤离延安,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。
毛主席指出,延安一旦落入蒋介石之手,必将被其视为战略要地,难以轻易舍弃。
我军能够摆脱心理负担,以更加轻松的状态投入战斗。
临行之际,主席充满信心地表示:
在五年之内,我们将以延安为代价,赢得整个中国的掌控权。
1947年3月18日,"昆仑纵队"在指挥官李德胜的带领下撤离延安。
临走前,他命令士兵们仔细清理自己的住所,暗示这里始终是他们的家园,保持整洁是为了将来重返此地。
1947年,毛泽东在陕北地区展开游击作战,通过远程指挥成功掌控全国战局。12月,解放军主力部队收复了陕甘宁边区的主要区域。
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间,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收官,我军已成功控制了全国绝大多数区域。
战场局势已出现显著转变。
随着解放军的持续推进,国民党政权被迫退守孤地,最终我方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赢得全面胜利。
1949年10月1日,北京天安门城楼上,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:
新中国的诞生宣告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!
自他离开延安尚不足三年,五年内必将获胜的预言再次得到验证。
【四、中国应该且有必要超过美国】
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,国际社会中的大多数国家并未予以正式承认。
在那个年代,我们几乎被贫困和匮乏所定义,衣衫褴褛、饥肠辘辘成了我们的常态。
朝鲜战争突然打响之际,正值国家百业待举。面对是否出兵援朝的抉择,我军展开了深入而激烈的内部研讨。
在巨大压力面前,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决策,派遣志愿军赴朝作战,开展抗美援朝行动。
作为志愿军参战的中国军队,与以美方为核心的多国部队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军事对抗。通过五次重大战役的持续交锋,多国部队最终不得不转入防御态势。
交战双方在军备物资和后勤保障上存在显著差距。
范弗利特弹药量的疯狂轰炸在美军中引发争议,其单日火炮发射量达到320发,远超常规标准的五倍。同时,部分美军人员甚至扬言,若中国不服从,将动用核武器进行威胁。
面对敌军强大的火力攻势,志愿军不仅成功抵御,更诞生了以邱少云、黄继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,以及冰雕连这样的英勇集体。这些英雄的崇高精神将永远被后世铭记。
在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,毛泽东主席主持中央会议时指出:
作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,我们的建设事业将彻底扭转百年来的落后局面。我们必须全力追赶全球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——美国。超越美国不仅是可能实现的,更是必要且正当的目标。
紧接着,
1964年10月16日,中国首次成功引爆了自主研制的原子弹。
1967年6月17日,中国成功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。
1970年4月24日,"东方红一号"人造卫星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顺利升空,标志着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卫星成功进入太空。
自我国掌握核技术以来,全球影响力显著增强,这为实施稳健发展方针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截至2022年,历经七十余载的持续进步,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经济总量仅落后于美国。
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,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,中国逐步取代了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。
中国现已跃居124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要贸易伙伴,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
根据当前发展趋势,预计到2028-2030年间,中国将取代美国,跃居全球最大经济体。
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与山东舰正挺进远洋,第五代隐形战机歼-20已跻身全球顶尖战斗机行列。
随着2024年国际空间站的退役,中国天宫号将成为轨道上唯一运行的空间站。
近年来,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。
面对中国迅速崛起的现实,美国却选择了对抗性策略,试图通过强权手段遏制中国前进的步伐。
历史上,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屡遭遏制,从苏联到日本,再到如今的中国,这一模式持续上演。
我们对此作出如下回应:
中国不接受任何国家以所谓实力地位进行对话,这种态度在2021年中美外交关键时期由杨洁篪明确表达。
【结语】
中国历史进程始终呈现出清晰的演变轨迹,其发展脉络遵循着特定的历史规律。
毛主席对中国形势的四次预见性分析,并非凭空猜测,而是建立在其广泛阅读和历史经验总结之上,通过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,准确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。
仅此一项就值得我们深入反思,绝不能自我贬低或安于现状。
#图文打卡计划#